來源:中國建筑業協會發布日期:2011/8/16 15:28:09瀏覽次數:7974
二十多年來,我國工程質量監管工作已走過了臨危受命、艱苦創業、完善提高和不斷開拓前進的光輝歷程,監管制度從無到有,監管隊伍從小到大,監管 能力從弱到強,工程質量監管工作在深化改革中逐步完善,在加快發展中不斷強化,逐步走上了一條制度化、規范化、科學化的發展軌道,已成為我國工程建設管理 的重要組成部分。當前,隨著我國城鎮化進程的不斷加快,工程質量監督工作面臨著許多機遇,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壓力。建設規模的快速增長,使工程質量監管任 務更加繁重;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對工程質量監督管理提出更高的要求。創新工程質量監管機制,是形勢發展的客觀需要,也是不斷提高監管效能的 必然要求。如何圍繞新形勢,適應新任務,尋求新突破,是新時期建設工程質量監管工作必須思考和探索的課題。
1 加強和改進質量監管工作的背景
質量監督管理模式與方法必須適應發展形勢、管理對象和工作任務的變化,任何一成不變的管理模式是沒有生命力的。建設工程質量的監管工作必須與時 俱進,開拓創新,根據不同時期的特點,不斷注入新的內涵,賦予新的要素,體現新的特征。只有不斷增強監管工作的適應性、有效性和科學性,才能充分發揮監督 效能,保證和提高工程質量,促進和諧社會建設。
1.1 監督收費的取消,為機構重新定位帶來了新契機
長期以來,絕大多數監督機構是自收自支事業單位,并以收取監督費維持正常運轉。2008年11月,財政部、國家發改委下發《關于公布取消和停止 征收100項行政事業性收費項目的通知》(財綜[2008]78號),其中包括建設工程質量監督費。監督收費的取消,使工程質量監管工作突然面臨嚴峻的挑 戰,這就迫使監督機構必須樹立新理念,創建新機制,采取新舉措,不斷加快制度和管理創新,逐步實現一系列根本性的轉變。盡管文件明確指出,收費項目從 2009年1月1日正式取消和停止征收后,履行行政管理職能的經費,由同級財政預算予以保障。但是,由于種種原因,仍有部分基層監督機構存在經費難以落實 的問題,導致監督工作無法正常展開、監管職責難以履行到位。對此,這就需要我們既要客觀評估由此造成的不利影響,也要從發展的視角來認識改革的積極意義。 從而以監督收費的取消為契機,順應形勢的發展,重新對監督機構的性質進行定位。
1.2 第5號部長令的出臺,為監督模式的轉變提供了依據
目前,工程質量監督在一定程度上還是沿襲了十幾年前的做法,實行以工程項目為對象、以定人、定點、定式監督為主的模式。住房和城鄉建設部頒布施 行的5號部長令是質量監督工作的指導性文件,更進一步地明確了住房和城鄉建設主管部門及工程質量監督機構是實施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礎設施工程質量監督的主 體,并統稱為主管部門,體現了對監督機構行政執法地位的認可。5號部長令既充分考慮了政策的連續性,也廣泛吸收各地有效做法,對監督工作內容、程序及監督 機構和人員的考核管理等方面,做出了比較系統、科學的規定,對一些重點部位和關鍵環節提出了明確的監管要求,是今后開展質量監督工作的根本大綱。加快建立 健全以抽查為主要方式、以行政執法為基本特征的工程質量監督模式是貫徹執行5號部長令的迫切要求。
1.3 市場形勢的發展,為改進監管方法積極創造條件
近年來,我國工程建設每年保持在20%左右的增長速度,工程建設呈現出量大、面廣、點多、線長、周期短的特征,整體規模不斷創造歷史新高。隨著 經濟的發展,工程項目中超高層、大跨度、結構復雜的建筑日益增多。從項目管理情況來看,由于建設規模與管理資源配置失調,制約質量水平提升的客觀因素仍然 存在;工程技術儲備不足,市場不規范,管理不到位,違法分包、轉包屢有發生,從業隊伍素質不高的情況尚未根本改變;工程實施承受自然環境、社會環境和工程 管理的多種因素,導致老問題與新矛盾交織,形勢不容樂觀。這些問題都與質量監督工作的科學發展要求不相適應。新形勢要求當前和今后一段時間,監督管理方法 要著力在推動“四化”上下功夫,即監管內容專業化、監管程序標準化、監管過程精細化和監管手段信息化。“四化”既是工作要求,也是一個工作體系;既是推行 現代工程監督管理的重要抓手,也是提高監督管理水平的必然要求。
1.4 監管任務的變化,為機制體制創新不斷注入活力
近年來,隨著工程的監管難度、風險和環境的不斷變化,一些科技含量高、施工難度大的工程日益增多,工程技術風險、質量風險日益突出,加之市場機 制不完善、投資主體逐利趨向,給質量監督管理工作帶來了新的困難和問題。同時,部分參與工程建設的企業和個人的質量意識不高,責任落實不到位;建筑市場不 規范,信用缺失、無序競爭、低價中標等現象仍然存在,參建各方責任主體行為制約機制難以有效運轉;違反法定建設程序和任意壓縮合理工期,影響質量的現象突 出。一些建設項目未辦理施工許可、質量安全監督等相關手續就擅自開工建設,規避政府主管部門監管;一些新區、開發區、工業園區的建設工程游離于監管之外或 者監管不到位,“三區”工程成為工程質量監管的薄弱環節和盲區,也是事故頻發的重災區;村鎮建設工程質量監管體系尚未建立,缺少法規和監管隊伍等方面的必 要支撐;工程項目已經向高、大、深、難轉移,而建設、管理、監督隊伍的總體素質還不能適應新形勢下的工程建設。另外,隨著工程量的大幅增加,許多地區尤其 是大中城市的監督力量嚴重不足,人均監督面積已從上世紀90年代初的3萬平方米增加到當前的十幾萬、幾十萬甚至上百萬平方米,人員緊缺的問題相當突出。監 督隊伍素質良莠不齊的現象,也影響了監督工作質量。為此,政府實行的行政責任追究制度又對質量監督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監督人員承受很大壓力。面對這種 形式,必須盡快建立完善“履職不失職、盡責不追責”的監管工作新機制。
2 新形勢下監督管理轉變的模式及方向
新形勢下質量監督工作中要抬頭看準路,低頭拉好車,努力做好“三個結合”,即轉變理念與改進方法相結合,夯實基礎與抓住重點相結合,強化監督與 做好服務相結合。根據監督機構改革和建設發展需要,突出抓好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不斷探索新思路。監管工作不僅要全力拼搏,還要發揮“四兩撥千斤” 的巧勁。要調整監督模式,建立起一種“執法嚴格、方法科學、手段先進”的工程質量監督運行保障機制。
2.1 執法型監督。這表明了監督工作的屬性。取消工程質量監督費是推進政府職能轉變,推進依法行政,建立法制國家的重要舉措。法制國家的基礎是社會有自律自控能力、企業能生產出合格質量的產品。
從法制意義看,政府對企業的約束是以執法手段來實現的,所以監督機構應轉向執法,改“檢查監督”為“執法監督”,從源頭開始明確監督機構的執法性質。監督 機構承擔著政府對建設工程質量的監管職能,履行的職責是行政執法的性質,監督機構應定位于參照公務員管理的行政機構。只有將建設工程質量監督機構納入參照 公務員管理的序列,才能逐步理順政府對工程質量監督管理的關系,充分體現建設工程質量監督的職責,有效保證政府執法的威懾力。
2.2 抽查型監督。這指明了監督工作的方式。“定部位、預約式”的傳統質量監督模式,不僅與監督檢查隨機性、動態性的根本要求相矛盾,而且容易造成因停工待檢而 影響工程的正常進度,客觀上也給極個別監督人員的腐敗行為提供了條件。這種監督模式已經越來越不適應監督工作的實際需要,必須徹底加以改進。建立規范高效 的工程質量巡查、抽查制度,把工程質量檢查與各方責任主體質量行為結合起來,把施工前預控、施工中檢查與竣工驗收有機結合起來,取消施工過程中“停工待 檢”的質量控制點檢查,加大不定時、不定點、不定人、不定內容、不提前告知的日常質量監督巡回抽查力度,充分運用先進的檢測儀器、設備和技術,全面實行工 程實體監督抽測,真正對責任主體起到震懾作用。監督抽查要做到專項治理與日常監督相結合、告知性檢查與突擊性檢查相結合、綜合執法檢查與專項檢查相結合、 巡查與層級督查相結合、行為監督與實體監督相結合。通過對關鍵環節、重點部位的控制,有效防范質量事故的發生。
2.3科技型監督。這說明了監督工作的手段。一是針對人手少、任務重、要求高的實際,讓工程質量監督插上“信息化”的翅膀,不斷創新思路,尋求 突破,研發和啟用工程質量監督管理協同服務平臺。監督人員上班打開電腦,就可以通過視頻、網絡傳送等技術,清楚了解各項目現場的施工進度、材料驗收以及各 方責任主體人員的履責情況。二是通過高科技信息平臺反饋的信息,能較好地實行資源優化配置,把有限的資源充分調動起來。利用相關應用軟件,定期對監管數據 進行統計分析,找準薄弱環節和突出問題,制定有效措施,進行監管。三是通過網上監督平臺,進一步增強行政權力運行的公開透明度,加快實現工程質量監督的模 式由傳統型向信息化邁進,被動服務向主動報務轉變。四是進一步強化服務平臺與政務網站的互聯互通,通過網上投訴信箱、曝光臺等載體,加大社會監督力度,讓 廣大群眾更加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工程質量監督工作中來,工程質量監管更加及時有效。
3 建立健全相配套的監督管理制度
地址:廣東省東莞市東城區莞長路東城段47號郵編:523000
© 1997-2025 GD-HD.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廣東宏達工貿集團版權所有。律師聲明
如有任何問題,請電郵至:info@gd-hd.com粵ICP備12062617號